斜管更换后的系统调试,核心是验证安装有效性、确保水流与沉淀功能达标,需按 “物理检查→空载试水→带负荷调试→稳定固化” 四步推进,流程精简如下:
一、前期:物理安装复核(调试基础)
先排除更换后残留的安装问题,避免后续调试走弯路:
确认斜管角度:用水平仪测模块倾斜度(通常设计为 60°),误差≤3°,防止角度偏差导致水流不畅或污泥堆积;
- 检查接口与密封性:观察模块拼接处、斜管与池壁衔接处,无明显缝隙(可用清水淋洒,看池体底部是否渗漏);
- 清理杂物:移除斜管内残留的安装碎屑、灰尘,避免堵塞蜂窝孔。
二、空载清水试运行(无负荷验证)
目的:测试水流分布、排查结构隐患,不引入污泥干扰。
- 缓慢进水:关闭沉淀池出水阀,向池内注入清水,水位升至斜管顶部 10-15cm(模拟正常运行水位),过程中观察:
- 有无漏水(池体、接口),若漏水需停机补修;
- 水流是否均匀:观察水面无明显漩涡、偏流,若局部水流快,需调整进水布水器(如挡板、穿孔管)。
- 空载循环 1-2 小时:开启出水阀,保持进出水平衡,确认水流稳定后,进入带负荷调试。
三、带负荷调试(核心功能验证)
按 “低负荷→设计负荷” 逐步提升,重点监控水流状态和出水水质:
- 低负荷启动(30%-50% 设计流量):
- 投加实际污水(或模拟废水),持续运行 4-8 小时,观察斜管内水流:无 “短路”(水流不沿蜂窝孔下沉,直接从缝隙流走)、无 “漫流”(水流溢过斜管顶部);
- 调整排泥系统:首次排泥时间延长(如原周期 1 小时,先设 1.5 小时),彻底排出池底残留的安装杂质,之后按 “少量多次” 原则,逐步调整排泥周期(如每 2 小时排泥 30 分钟),防止污泥在斜管底部堆积堵塞孔道。
- 逐步提负荷(每 8-12 小时提升 10%-20%):
- 每次提负荷后,监测出水指标(SS、浊度为主),若 SS≤设计值(如≤20mg/L)、浊度稳定,再继续提负荷;
- 若出现出水超标:暂停提负荷,检查是否因排泥不及时(池底积泥)或水流偏流,针对性调整(如缩短排泥周期、优化布水)。
- 设计负荷稳定运行:
- 达到设计流量后,连续运行 24-48 小时,出水 SS、浊度等指标持续达标,且斜管内无明显污泥附着、堵塞,即调试合格。
四、参数固化与记录
调试合格后,固定关键运行参数,便于后续运维:
- 记录zui优参数:进水流量、排泥周期 / 时间、运行水位;
- 制定日常检查清单:每日检查斜管外观(有无脱落、堵塞)、出水水质,每周清理 1 次斜管表面浮泥,防止长期堆积影响效率。